广州米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民国时期为主的近代文献的保护

发布:2022-12-09 09:35 点击:0

     民国时期文献主要指民国时期出版的文献,在文献保护界还包括近代采用机器纸、新式印刷方式和西洋(精平装)装帧的所有文献,因其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致性。由于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应用,不仅造纸效率大大提升,纸的花色品种也非常繁多,使当时人们对机器纸充满了希望和好感。同时近代的机器纸为文献的长期保存埋下了隐患。

     酸性物质留存在纸张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会使纸张发黄、褪色(或称为回色)、变脆,强度减弱。这是因为酸性物质吸收空气的水分和纸张的主要成分纤维素产生化学反应,使纤维素中的氢键断裂,从而使纸张失去强度,逐渐变成碎片。

     以民国时期为主的近代文献不仅面临纸张酸性脆化的问题,还存在装帧结构偏弱,装订材料不合理等问题,再加上文献保管机构收藏条件较差,这些都是造成现存近代文献破损严重的原因。 

     面对近代文献生存状况严重恶化的情况,首先应从解决收藏环境入手。虽然近代文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纸张因其中的酸而严重劣化,但不良收藏环境更加速了这种状况,所以要从根本入手,创造适宜纸质文献长久保存的收藏环境,严格地控制温湿度,延缓其劣化。 

     其次是脱酸技术的应用。脱酸技术的原理是使用碱性物质与已酸化的纸张中和,并留下碱性物质,让纸张的pH值高于7以上,延长纸张的使用寿命。一般认为脱酸处理的最佳应用时刻,应是在图书尚未酸化变脆之前,当书已酸化脆裂时,再做脱酸处理,仅能维持图书不再继续酸化,而却无法恢复图书原来强度。

     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批量纸张脱酸系统。不具备批量脱酸处理条件的机构,可以采用购买脱酸液手工喷涂的方式进行脱酸。对纸张进行脱酸后,要根据情况增加纸张的强度。 据了解,现有的脱酸技术成本较高是脱酸技术广泛应用的障碍。 

     载录格式的转换是保障使用、保护原件的有效手段。近代文献大都已经非常脆弱,不堪使用。为了不影响读者的使用,采用缩微、数字化等手段进行载录格式的转换和复制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使用手段,也可以起到保护原件的效果。但载录格式转换对于近代文献而言,是保护原件的手段,不能为了缩微、数字化而忽视了对原件的保护,甚至造成更大的破坏。

表1 国家图书馆中外文文献纸张酸碱度检测结果比较 

年代 

图书 

期刊 

大陆 

港台 

外国 

大陆 

港台 

外国 

1910-1919 

4.5 


4.6 

4.2 


4.0

1920-1929 

4.1 


4.1 

3.8 


4.2 

1930-1939 

4.0 


4.3 

4.0 


4.6 

1940-1949 

4.4 


4.2 

4.8 


4.3 

1950-1959 

4.8 


4.3 

4.7 


4.3 

1960-1969 

4.7 

4.8 

4.8 

5.0 


4.2 

1970-1979 

4.9 

4.9 

4.8 

4.8 

5.1 

4.8 

1980-1989 

5.1 

5.9 

6.4 

5.4 

5.8 

6.1 

1990-1999 

5.8 

6.8 

7.3 

6.0 

6.5 

8.3 

     上表为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纸质文献纸张的酸碱度测试结果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陆的近现代纸张文献纸张都处于较为严重的酸化状态。港台和外国(以欧美为主)纸本文献纸张酸碱度已由近代的严重酸化逐渐转变为当代的中性和偏碱性。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制定并公布“无酸永久纸”标准之后,文献用纸尤其是学术文献和政府出版物的用纸质量明显改善。199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ANSI/NISO Z39.48-1992为底本,发展出永久纸的国际标准。 

     虽然我国在2009年根据ISO 9706:1994和ISO ISO11108:1996制定了GB/T 24423-2009《信息与文献·文献用纸耐久性要求》和GB/T 24422-2009《信息与文献·档案纸耐久性和耐用性要求》,但其并未得到文献制作者的有效响应,收效甚微。我国图书馆界等作为文献保管机构应加大无酸永久纸推广使用的鼓与呼的力度,文献出版界应广泛地承担起文献遗产长期保存的责任,提高文献载体的质量,为当代文献的长久保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贵的文献遗产。

     民国时期文献距今不过百年,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纸张的质量。但从20世纪中叶至今,我国的纸质文献纸张的质量不仅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反而又有下降的趋势。或许民国时期文献的现在就是当今文献的未来,应该引起我们图书馆界的警醒。

民国时期文献

来源:网络 《文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