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米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在AI赋能下的图书馆学发展方向-深度剖析与突围路径

发布:2025-07-19 10:35 点击:0

图书馆当下正处在AI赋能下的一个新时期,有很多变化。作为一名资深的图书馆人,我想深入探讨图书馆学面临的危机和发展方向

一、公共图书馆地位窘迫:被系统性边缘化的现实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正在被系统性边缘化。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学术评价体系中,更体现在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中。

1.科研项目中的"隐形人"

我仔细研究了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结果,发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立项项目中,除国家图书馆外,没有一家公共图书馆获得立项。而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层面的图书馆,其定位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存在本质区别。这意味着,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在学术研究领域几乎被完全排除在外。

这背后折射的是图书馆行业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结构性缺失。在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图书馆学被归类为"管理学""信息科学"的附属学科,缺乏独立的学术身份。这导致公共图书馆的馆员既缺乏参与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平台,也缺乏在学术界发声的机会。

2.会议席位的"隐形"安排

在最近的全国图书馆年会上,我坐在后排观众席,看到许多省级、直辖市图书馆的书记和馆长也在后排。作为图书馆界的核心管理者,他们本应坐在前排嘉宾席。这种安排不是偶然,而是对公共图书馆价值的系统性低估。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曾参加过一次情报学会议,一位来自某图书馆(情报所)的专家在议程中被标注为"情报所""图书馆"三个字被完全删除。这种"去图书馆化"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图书馆核心职能的否定。

3.政策支持的"温水煮青蛙"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但这些投入大多流向了文化场馆的硬件建设,而非图书馆的专业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经费预算中,设备购置占比远高于专业服务投入,导致图书馆逐渐沦为"藏书仓库"而非"知识服务中心"

我曾与某省文化厅的领导交流,他们坦言:"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比低,不如直接投资建设文化广场。"这种观点的流行,正是公共图书馆被边缘化的深层原因-在政绩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图书馆的"软价值"被忽视。

二、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被挤压的生存空间

高校图书馆学专业的生存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学科发展方向也出现严重偏差。

1.专业规模的持续萎缩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有三所高校宣布取消信息资源管理硕士点,另有五所高校取消了本科招生。这并非偶然,而是学科定位模糊、社会需求下降的必然结果。

我曾与某高校图书馆学系主任深入交流,他坦言:"学生就业困难,企业不认可我们的专业,我们只能选择收缩。"这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正在加速学科的消亡。

2.学科定位的"技术化"迷失

当前,图书馆学正被信息技术学科"技术碾压"。我曾与某985高校计算机学院的博士交流,他们直言不讳地表示:"在图情期刊发文章比在计算机期刊容易太多,技术门槛低。"

这种现象背后,是学科定位的迷失。图书馆学本应是"人与知识的桥梁",但如今却在技术浪潮中迷失了自我,试图用技术手段解决所有问题,而忽视了图书馆学的核心——对人的服务。

3.专业价值的"去图书馆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高校正在将图书馆学专业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甚至"数据科学"。这种名称的改变,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是对学科本质的背叛。

我曾在某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看到,"图书馆学基础"课程被替换为"数据管理基础""信息组织"课程被替换为"数据库设计"。这种改变,意味着图书馆学将失去其独特的学科价值,沦为信息技术的附庸。

三、图书馆学的"图理":学科发展的灵魂所在

在社会科学领域,许多学科缺乏明确的理论基础,导致学科发展缺乏方向感。图书馆学同样面临这一困境。

1.社会科学的理论困境

社会科学的"言之有理即可"的特性,使得学科发展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学科发展就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我曾深入研究过法学,发现其之所以能成为社会科学中"最科学"的学科,正是因为其拥有清晰的"法理"作为底层逻辑。法理不仅指导立法,也指导司法实践,使法律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

2.图书馆学的"图理"缺失

图书馆学缺乏自己的"图理",导致学科发展陷入混乱。我们经常看到"图书馆可以是……""图书馆不只是……""图书馆应该是……"等模棱两可的表述。这些表述缺乏理论支撑,无法形成学科共识。

图书馆学需要明确的核心问题包括: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中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图书馆与数字技术的关系如何定位?图书馆服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这些问题需要基于"图理"来回答,而不是依靠模糊的表述。

3."图理"构建的可能路径

构建图书馆学的"图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知识传播理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的组织、传播和利用。我们需要建立系统的知识传播理论,明确图书馆在这一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  人本服务理论:图书馆的本质是服务人,我们需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论,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应用。

·  文化传承理论: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需要建立文化传承的理论框架,明确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

·  数字伦理理论:在数字时代,图书馆需要面对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伦理问题,需要构建数字伦理理论指导实践。

四、突围路径:图书馆学的未来方向

面对危机,图书馆学必须主动突围,而不是被动接受边缘化。

1.重塑学科价值认同

图书馆学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不是简单地提供"信息",而是提供"知识服务"。我们需要向公众、政府和学术界清晰地传达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图书馆是知识的守护者、传播者和创新者。

2.构建学科理论体系

图书馆学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需要高校、研究机构和图书馆界共同努力,建立图书馆学研究基金,支持基础理论研究。

3.提升专业服务价值

图书馆员需要从"设备操作员"转变为"知识服务专家"。我们需要提升专业素养,掌握知识管理、用户研究等专业技能,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4.推动政策支持

图书馆界需要团结起来,向政府提出明确的政策诉求。例如,将图书馆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明确图书馆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将图书馆服务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指标。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图书馆学需要加强与国际图书馆界的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图书馆学的特色和贡献。中国图书馆界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五、图书馆学的春天在何方

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的图书馆人,我深知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不仅是藏书的场所,更是知识的灯塔、文化的殿堂、思想的摇篮。在AI时代,图书馆的价值不是被削弱,而是被重新定义。

但前提是,我们需要主动寻求变革。图书馆学不能继续在边缘徘徊,而应该重新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重新定义知识服务的未来。